首页 / 学术活动 / 每周seminar

开放合作研究团队第59期Seminar学习讨论会

2023年4月4日晚18:30-20:30,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学习讨论会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行。本次学习讨论会由李子文博士生分享文献《中国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基于“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参加学习讨论会人员包括毛艳华教授、博士后以及博士生和硕士生等,另有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通过线上形式参与了本次学习讨论会。



中国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基于“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马草原 李廷瑞 孙思洋



、研究问题

如何测量中国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

二、研究概述

本文基于“一价定律”,利用中国行政区域分界线两侧的空间近邻特征构造了一项自然实验,通过剥离商品跨地区贸易中的摩擦性障碍,有效识别了商品市场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制度性分割。

研究表明,省际分界线两侧存在显著的市场分割效应,但将同样的实验思路应用于地级市分界线附近时,却并未发现市场分割的迹象。进一步的分解发现,2001—2015年省际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和摩擦性障碍都出现大幅下降,当前地区间商品价格变动的非一致性主要由摩擦性因素所致

三、文献综述

绝大多数研究基本认同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但由于不同研究中采用的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的差异较大,并且地区间存在着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隐性壁垒,使得关于国内市场分割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迄今未能达成学术共识。在现有文献中,地区间市场分割程度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生产法、贸易法以及相对价格法,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研究设计

()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一个基本判断:如果没有政策干预造成的贸易壁垒,商品可以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那么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将趋于一致。反之,如果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政策或制度的扭曲对商品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干扰,那么这种干扰作用将在不同行政区划分界线附近市场的商品价格分化上有所体现。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基于省际分界线两侧地级市的商品价格指数设计自然实验。实验组设计为:省际分界线两侧“跨省相邻”地级市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对照组设计为:省际分界线两侧“省内相邻”地级市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

实验的逻辑为,如果省级行政区域间不存在制度性分割,那么在省际分界线两侧相邻地级市的同类商品市场上,尽管该类商品的价格会由于摩擦性因素(比如信息传递、运输成本等)而存在差异,但这种价格差异不会因为“是否跨省”而出现“系统性”的变化。反之,如果我们观察到省界线两侧“跨省相邻”地级市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显著大于“省内相邻”地级市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则意味着不同省份之间的确存在制度性的贸易壁垒。在此基础上,本实验选取空间相邻的地级市样本并加以处理,将商品流动过程中的摩擦性因素降至最低,近似地实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随机分

(二)模型设定



利用以下回归方程估计商品市场的省际分割效应:

g(i,j)代表配对地级市i和j所属相邻省份交界地区g,φg(i,j)为邻省交界地区固定效应,γk为特定商品种类k的固定效应,δt为年份效应,ε为随机误差项



如果“是否跨省”是随机的,则处理变量cross_province与误差项相互独立,LSDV估计量就是一致和无偏的。此时β的估计量属于差分估计量,实质上相当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均值之差。

(三)数据选取

本文最终将样本期限设定为2001-2015年“七大类消费品”价格指数,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其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CNKI)EPS全球统计数据平台CSMAR经济金融数据库

样本仅包括位于省际分界线两侧的地级市。在剔除了2001-2015年间价格数据严重缺失的地级市之后,最终进入模型的省际分界线两侧的地级市共有107个,以空间相邻的原则进行两两配对,得到185对相邻地级市,共计18614个观测值

五、实证设计

本文分别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测度省际市场分割程度:(1)在本文自然实验框架下,仅利用省际分界线两侧地级市的CPI数据,计算出2001—2015年“跨省相邻”地级市价格水平差异的平均值:(2)按照主流的相对价格法(桂琦寒等,2006:陆铭和陈钊,2009),计算得到2001—2015年中国省际整体的价格差异。图1展示了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



基于两种不同的数据基础和计算方法得到的跨省价格水平差异曲线虽然在绝对数值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在2001—2015年间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也证明了基于省际分界线两侧相邻地级市价格水平计算的省际价格差异能够真实地反映两个省份整体价格水平差异的变化趋势。

同时,为了确保自然试验的随机性问题,虽然无法在事前确保地级市配对进入实验组的随机性,但在事后可以按照某个确定、统一的规则对样本进行修剪以提取出一个子样本,使得那些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个体特征在子样本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无系统性差异,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随机性。具体到本文,本文认为倘若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样本分布在这9个变量所代表的特征差异上不存在系统性的区别,那么本文的自然实验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随机性



并用下面方程判定自然实验是否满足随机性



并进一步对样本进行修剪:



按照同样的实验思路,将样本细化至县级,即两个县是“跨市相邻”,还是“同市相邻”(62对)

实验组扩容:地级市政府所在区与相邻地级市边界县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

对照组扩容:地级市政府所在区与本地级市边界县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

164对县区样本,地级市政府所在区不一定与成对的另一个区县在地理上相邻。

六、实证结果

(一)初步回归结果



(二)修剪后回归结果



将地区配对样本“下沉一级”,进一步分析同一省内的地级市之间的商品市场分割情况。



2和表4已经说明,无论模型如何设定以及样本是否修剪,均能识别出数值稳定且显著的省际市场分割效应,而表5的各列估计结果则一致表明在地级市之间却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结合这两项经验证据即可得到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商品市场的地区间分割现象主要存在于省级行政区域之间。

基于结论,可以将“跨省相邻”地级市之间商品价格指数的差异视为“总分割”,而将充当对照组的“省内相邻”地级市之间的价格指数差异视为“摩擦性分割”12,二者之差即为省际行政分界线导致的“制度性分割”。按照这种分割构成,可以对样本期间(2001-2015)的省际总分割程度进行分解分析,观察其两个部分的比重及变化轨迹



无论是总分割程度,还是分解之后得到的摩擦性分割和制度性分割,省份之间的市场分割都是在波动中逐渐收敛的,说明省际贸易壁垒趋于弱化,省际商品市场逐步走向整合。

七、结论与讨论

中国行政区域间的分割主要存在于不同省份之间,而地级市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在省际总分割效应中,省际行政分界线导致的制度性分割占99.07%,其余超过90%的部分则来源于摩擦性分割。在2001—2015年间,省际总分割程度下降50.63%,其中制度性分割下降幅度更大,达到60.48%,表明国内市场整合程度已经得到大幅改善

目前省际制度性分割的效应已相对较小,造成地区间商品价格偏离“一价定律”的主要因素是摩擦性分割。因此,通过促进地区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连通性、改善物流储运条件、利用数字平台降低跨地区的搜寻和匹配成本等途径,可以进一步削减市场摩擦性因素造成的地区间贸易障碍。




文章分享结束后,研究院团队成员进行了讨论分享。毛艳华教授认为本文可以为大湾区相邻城市市场一体化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同时希望同学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次学术研讨会充分体现了研究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至此,本次学习讨论会圆满结束。



拟稿:谢然

编辑:陈多多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