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研究团队第46期Seminar学习讨论会
2022年11月22日晚19:00—20:00,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学习讨论会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行。本次学习讨论会由孟子胜硕士生分享文献《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参加学习讨论会人员包括毛艳华教授、荣建欣副研究员、各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等,另有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通过线上形式参与了本次学习讨论会。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潜在经济增长率
朱民,张龙梅,彭道菊
一、摘要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40多年经济结构转型和跨国历史经验,对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细分行业的生产率收敛进行估计,预测2030年不同场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率。结果显示,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保持在3.9%—4.5%的健康区间。随着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劳动力从工业持续流入服务业,将削弱部门间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较高的高技能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收敛速度将成为新增长动能,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这为中国积极应对当下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视野和框架
二、引言
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内部的结构升级是研究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从世界范围看,生产力发展结构变化都呈现产业内变化特征,工业部门内不同行业的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服务业部门内不同行业也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
本文用部门和行业收敛模型预测潜在增长率,在部门、行业层面重估劳动生产率的收敛系数,预测不同情形下中国经济增长率趋势,预测框架涵盖了部门内的结构转型。
对于产业结构预测,三种常用方法比较:
(1)基于需求侧的研究主要从宏观数据和模型出发,不适合结构分析。即使菲利普斯曲线或奥肯定律的简化模型,模型中的关键变量 “中国的失业率”也存在度量问题。
(2)基于增长核算的研究尽管可对分行业生产函数分别进行假设,通过一定的生产函数方程在行业层面加总,但引入的假设更多,加总问题也较为突出。
(3)基于收敛的预测方法较为灵活,适用性强,但需要对分行业的收敛性质及程度进行检验,并考虑样本选择问题。本文采用收敛框架,采用多个数据来源,构建不同的样本,分别考察工业和服务业收敛的稳健性,以克服样本选择问题。
三、基于收敛的预测模型
下面介绍经济增长率收敛的实证研究。
跨国截面数据下的β收敛系数。现有实证文献多使用跨国横截面数据,检验无(有)条件的β收敛系数。这些检验利用对数化形式的新古典模型,设定如下基础性检验模型
Barro等拓展了基础性收敛检验,加入影响经济增长稳态的变量X,如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速度、人口增长率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变量。即有:
现有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经济整体,收敛的β系数通常每年约为2%。
制造业的无条件收敛性。行业收敛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影响较大的是Rodrik对118个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细分行业层面,制造业表现出非常强的无条件收敛特征。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可估计为:
关于服务业收敛性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国家的样本得出的结论不同。Bernard和Jones曾OECD国家样本,发现服务业是一国生产率水平收敛的主要因素。在最近的研究中, Kinfemichael和Morshed构建了95个国家服务业分行业样本,发现服务业存在无条件收敛。
具体预测思路如下:
预测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根据估计出的历史收敛速度,预测不同情景下中国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由下式进行预测:
四、数据来源和估计
本文采用两个样本:全球样本和发达经济体样本。全球样本基本包含了所有主要国家。发达经济体主要包括西欧经济体、美国和亚洲的韩国和日本。这两个样本可分别代表全球所有主要国家和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收敛水平。
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细分行业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五、部门间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率预测
(1)预测中国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四种情景如下:
情景1:低速收敛,低速转型。按照前文的估计,工业部门将按照-2.9%降幅收敛,服务业按-2.6%降幅收敛。这里参考ILO对中国各部门就业占比的预测值。2019-2023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就业占比,将分别按照每年0.8%和1.2%的速度下降,经济转型的速度较慢;如果延续这一趋势,到2030年,中国服务业的就业占比为51%,仅较2018年增加6.4个百分点。
情景2:低速收敛,高速转型。现假设与情景1相同的收敛速度,但具有更高的转型速度。中国过去经济快速转型的历史经验,以及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未来高速转型提供了参考。在高速转型下,假设农业部门就业占比的降低速度与历史经验相当,到2030年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基本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因此,将2018年后农业就业占比降速校准为-0.038,这将使2030年的农业就业占比较2018年降低10%,与2018年前十年的降幅相同;工业的就业占比降速为-0.02,服务业就业占比在2030年达到60%,基本达到发达经济体服务业的就业比重
情景3和情景4:高速收敛,但转型速度不同。中国正在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可能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收敛。国有企业改革和服务业开放,将有助于保持中国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向技术前沿收敛。近年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权制度保护,中国的行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增强,促进生产率向前沿收敛。按照前文的估计,中国工业部门将按照-4.2%降幅收敛,而服务业将按照-3.0%降幅收敛。在结构转型方面,分别考虑了低速和高速两种转型的可能性。在以上四种情景中,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2010—2017年的平均增速。
(2)下面预测技术前沿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首先估算美国总劳动生产率增速,即美国经济增长率减去劳动力增长率。美国经济增长率数据来自 World Economies of Outlook(WEO),劳动力增长率数据来自Bureau of Labour Statisttics(BLS)。
其次估算美国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结构性差异。BLS公布了 2016年和2026年分行业增加值和就业数据。根据该数据,2016-2026年,美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比非工业部门高0.6%。
最后估算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考虑前沿国家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结构性差异和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估算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本文预测中国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随后预测经济增长率。其中分行业就业占比的变化由各情景下的经济转型速度决定,劳动力增长率的预测值来自联合国。本文预测的劳动力增长率在 2016-2020年、 2021-2025年以及2026-2030年的平均增速为0.19%、0.08%以及-0.01%。
预测结果表明: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率呈现典型的收敛特征。2019 年的预测经济增长率在 5.5%-7%之间,与实际经济增长率 6.1%接近。估计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在3.9%-4.5%之间。第二,结构转型的速度影响经济增长率。当结构转型较快时,更多的农业人口转出将首先提高经济增长率。但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收敛,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率贡献逐渐降低。到 2030年,两种转型情景下的经济增长率十分接近
为进一步研究结构转型对总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本文按照 McMillan等的方法,将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组间效应和组内效应。
组间效应指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总生产率变化,可进一步分为静态组间效应和动态组间效应。前者假设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零,后者同时包含就业占比以及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
组内效应指经济结构不变时,由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带来的总生产率变化。
六、基于部门内部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率预测
考虑部门内结构转型,现重新预测经济增长率,具体模型如下:
本文关心中国经济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因此主要考虑高速收敛时部门内各行业的影响。部门内结构变化不大,2019-2030年部门内结构的经济增长率,与仅考虑部门间经济结构差异的经济增长率相近,因此本文考虑了更大结构变动和更快收敛的情形
预测结果如下:
与基准分析相比,高技能服务业的贡献率增加更多,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也更大
七、政策启示
在当今的外部环境下,政策尤其需要支持能够形成未来技术前沿的自主创新,加强技术吸收程度的创新。
国家需要认真考虑中国产业结构在进一步向服务业调整过程中,继续提振高科技工业和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政策。
有必要更多关注提高服务业生产率的措施,包括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加强信息科技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扩大服务业的规模经济等。
八、讨论
毛艳华教授认为这是一篇质量比较高的论文,数据全面,方法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鼓励大家认真的学习思考。荣健欣副研究员认为本文研究方法偏宏观,具有创新性,但生态位较狭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拓展借鉴,后续借鉴其研究方法需有自身的创新点。卓乘风博后谈了关于本文的几点启发。首先是本文的方法,2020前以前《经济研究》上也有发表关于收敛预测的论文,主要是用在区域之间的分析研究之上,近来逐渐扩展到了产业行业的收敛分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次是收敛分析可以作为一个分析范式,用于城市群的研究之上。最后卓乘风博后建议采用更新的数据,考虑最近的国际形势变动,如贸易摩擦等,对经济增长做出预测。
本次学术研讨会充分体现了研究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至此,本次学习讨论会圆满结束。
拟稿:孟子胜
编辑:陈多多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