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 每周seminar

开放合作研究团队第38期Seminar学习讨论会

2022年6月15日晚18:30-20:30,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学习讨论会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本次学习讨论会由邱雪情博士生分享文献《Export dynamics and sales at home》。该文于2015年发表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期刊上。参加学习讨论会人员包括毛艳华教授、李兵副教授、副研究员、博士后以及博士生和硕士生等,另有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通过线上形式参与了本次学习讨论会。



Export dynamics and sales at home

Nicolas Bermana,Antoine Berthoucd,Jérôme Héricourte



一、摘要

企业的销售在各个市场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外销和内销是互补还是替代? 国外市场的需求状况如何通过出口的变化影响国内销售?文章基于1995-2001年法国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海关数据库研究了国外市场的需求状况如何通过出口影响国内销售,结果表明,即使在控制了国内需求条件后,企业出口的外生变化也会对国内销售产生积极影响。在短期内,10%的国外销售增长会带来1%-3%的国内销售增长。一系列工具变量证明结果具有稳健性,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自然实验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二、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法国企业资产负债表包括公企业总销售额和出口销售额、就业、资本存量、增加值、行业、年份和其他资产负债表变量,以总销售和出口销售信息计算得到国内销售,样本限制在制造企业。法国海关数据包括企业层面的出口数量和价值、出口目的地和产品特征等。按照企业代码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海关数据得到样本数据集。其统计性描述如下:

第一,以员工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发现样本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

第二,大部分企业的销售市场主要是国内,出口主要集中在小部分大型国际企业;

第三,企业的出口额和内销额呈正增长,外销的波动性明显大于内销;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开放。

三、实证模型

1、内生性问题

文章采用以下识别策略:



其中,lnYit是企业i在时间t的出口销售额,lnXit是企业在时间的国内销售额,μit是企业层面不可观测特质,λit是行业×时间固定效应。

为了排除企业出口额与内销额可能受到的企业和市场的冲击影响,文章需要一个完全外生于企业的工具变量来反映出口需求,同时为了控制跨市场的商业周期相关性,要与国内需求正交,工具变量构造如下:



其中,ωijp是样本期内企业i出口到产品p目的地j的平均份额,Mjp,t是产品p目的地j的总进口额。

由于国外需求可能会由于经济周期影响到国内需求从而影响国内销售,所以回归中需要控制国内需求,构造如下:



其中,ωip是样本期内企业i中产品p的平均出口份额,MFR,p,t是法国向国外关于产品p的进口额。

2、构建方程

基于2SLS,建立本文的实证模型:



四、结果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

1结果显示,平均10%的出口增长能够提高平均1%-3%的国内销售额变动。这一结果在控制国内需求、加入出口销售与初期出口份额的交互项、控制行业与时间固定效应、一阶差分后依然稳定。



2、稳健性检验

1)替换工具变量

在稳健性检验中,文章采用相同的方法构造(最惠国)关税量、内战、运输成本工具变量,并采用了单一产品企业的样本再次进行回归,结果依然有效。

在表2中,第1-2列同时使用基准工具变量和替代工具变量,第3-8列只使用替代工具变量,结果依然稳健。比较3/4,5/6,7/8,发现国内需求项几乎没有影响出口销售系数大小,因为这些替代工具(最惠国关税和内战)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国的需求冲击无关。

2 关税、内战工具变量



在表3中,第1-2列只使用运输成本工具变量,第3-5列分别添加其他工具(国外需求、关税、内战),结果依然稳健。

3 运输成本工具变量



2)变换样本:单一产品企业

在表4中,第1-3列为样本期内完全单一产品的企业(HS4),第4列是主要出口产品至少占总贸易额99%的企业,第5-8列的企业是只在主要行业进行出口的企业以及99%以上在主要行业出口的企业,结果显示依然显著。

4 单一产品企业样本



3)准自然实验: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

事实描述: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危机前(1995-1996年)与东南亚受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泰国、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平均份额,纵轴表示国内销售。可见与亚洲危机国家的出口对国内销售有消极影响。



1 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出口与内销的关系

实证结果:如表5所示,第1列显示危机对国内销售有3.5%的负面冲击;第2列控制国内需求后结果稳定;第3列改变列行业编码数为3位;第4列排除从亚洲国家进口的企业;第5列是基于基准估计中所用的样本企业再次检验;结果显示危机对出口具有消极影响。第6-7列将亚洲危机与企业出口交互作为工具变量,发现出口销售系数显著为正。

5 亚洲危机冲击



五、机制分析

1、流动性机制分析

Greenaway等人(2007)在一组英国制造企业中发现,出口商明显比非出口商表现出更健康的财务状况,认为参与出口活动改善了这一状况。因为积极的外需变化获得的利润减少企业对外部资金的依赖,降低边际成本,国外需求通过出口对国内销售产生积极效应。具体体现在:

第一,出口收入和利润流缓解了资金流动性限制;

第二,国外需求变化影响企业获得外部融资能力(因为出口销售订单可以作为抵押);

第三,国外需求可能通过贷款声誉影响财务状况。

2、流动性机制检验

在实证估计中,添加了出口销售工具变量与企业资金流动性代理变量的交互项(这些变量通过我们的国外需求变量和每个代理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工具化)。在表6第1-5列中,流动性代理变量依次企业规模、资金流动比率、自筹资金比率、长期负债比、短期负债比,结果发现外销与内销的互补性在短期流动性需求较大的企业中显著增强,在大规模企业中并无显著影响。

6 机制检验



六、结论

当出口由外生的国外需求变化预测时,企业的内销与外销之间是互补的。在控制了国内需求条件不变后,外生的出口销售增长依然能够提高内销。在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变量(关税、内战、运输成本)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一个自然实验再次支持了这一结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资金流动性的变化可能是解释外销-内销之间互补关系的一个重要作用渠道。

七、会后讨论




文章分享结束后,研究院成员展开了有关讨论。李兵老师对文章采用的部分工具变量进行了解释与分析,建议有选择的学习与借鉴。并就围绕数字化技术冲击与“一带一路”政策冲击展开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阐释。会后,毛艳华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文献分享。

本次学术研讨会充分体现了研究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至此,本次文献研讨会圆满结束。



拟稿:邱雪情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