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研究团队第58期Seminar学习讨论会
2023年3月28日晚18:30—19:30,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学习讨论会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行。本次学习讨论会由蔡儒雅硕士生分享文献《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微观机制与宏观效应》。参加学习讨论会人员包括毛艳华教授、副研究员、博士后以及博士生和硕士生等,另有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通过线上形式参与了本次学习讨论会。
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微观机制与宏观效应
安同良,杨晨
一、摘要
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集聚逆转”的事实,本文使用融入房地产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互联网对企业的“引力机制”与放大房价分散力的“放大机制”,推演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实证方面,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运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互联网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对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快速上涨的房价大幅提高了拥挤成本,成为分散企业的力量。中国的“基础设施奇迹”填平了“接入鸿沟”,在充分发挥网络外部性的同时,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流入低房价地区。互联网放大了以房价为表征的拥挤成本的分散力,正在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本文提出以互联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图1文章结构
二、引论
(一)中国企业的“集聚逆转”现象
互联网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互联网的爆发式普及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经济主体在追逐不均匀分布的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形成非均衡的经济地理格局。
图2中国、美国、日本及英国的企业集聚特征
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的集聚特征发现,2011年开始中国整体及服务业集聚程度呈下降趋势,制造业集聚程度也于2012年开始下降,但美国、日本及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集聚程度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加深了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空间上的不均衡,却似乎逆转了中国企业的进一步聚集。由此,本文猜想:互联网可能正在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
(二)文献综述:互联网—促进集聚+促进分散
1.促进集聚
(1)互联网的“接入鸿沟”扩大了地区差距
(2)互联网在突破临界点后能发挥更大作用
2.促进分散
(1)互联网创造出与实体空间联系松散的新信息地理
(2)撼动地理因素的重要性,增加选址自由度
所以,信息共享是否足够重要到改变提供服务者的地理位置有待商榷。
(三)本文猜想—“集聚逆转”现象的成因
新经济地理理论指出,当区际“冰山”运输成本低于区内拥挤成本时,会呈现分散的空间均衡。
中国事实的成因猜想:
(1)“基础设施奇迹”填平了“接入鸿沟”,阻止了“数字鸿沟”,降低了“冰山”运输成本;
(2)房价增幅过大,拥挤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企业选址。
中国有可能发生了“冰山”运输成本降低与拥挤成本上升同时出现的情形,互联网与房价共同塑造出分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
(四)本文贡献
1.主题:探究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内在机理
2.独特性:关注企业选址的内在机制
3.构建工具:构建“微观机制-宏观效应”的实证分析框架
三、内在机理
图3章节结构
(一)数理模型构建
1.模型特征
(1)融合前人的模型构建2×2×1的新经济地理模型:Helpman(1998)、Pflüger&Tabuchi(2010);
(2)纳入互联网这一降低“冰山”运输成本的关键因素;
(3)以快速上涨的房价表征分散力。
2.模型假设
(1)两个区域:𝑖=1,2;
(2)两种生产部门:工业部门𝑀和房地产部门𝐻;
(3)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𝐿;
(4)限制条件:工业品可以自由贸易,住房不可跨区贸易。
3.模型内容
(1)消费者行为
各个区域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常替代弹性效用函数):
其中土地归政府所有,收入完全来自工资:
其中,是互联网对收入的影响。具体包括:
a.对消费者:克服买方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消费者的通勤成本;
b.对劳动力:降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求职中的搜寻成本+降低工作中的通勤成本。
(2)生产者行为
生产函数:
利润函数:
其中,和
是互联网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互联网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a.降低采购-分销渠道的成本:根据市场需求即使优化;虚拟商业环境,部分替代;突破时空的新业态,完全替代。
b.降低劳动力匹配成本:减少劳动力共享及学习成本;弹性的工作岗位和灵活就业方式。
(3)“冰山”运输成本
产品跨区销售的“冰山”运输成本,其中
跨区销售数量产品的实际供给是
销售价格是:;
互联网状况缓解了跨区的信息不对称:通过网络平台搜寻和发布信息,降低信息搜寻、双边匹配及物流等跨区成本;与互联网融合产生的新业态较少或完全不受地理空间约束。
(4)均衡条件求解
均衡条件为:
(体现在Y中)是互联网对收入的影响;
和
是互联网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互联网状况
(体现为
)降低了“冰山”运输成本。
(二)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
1.互联网的引力机制
在数理模型中推演:(查看a、b、c、d变化如何影响F)
(1),
:互联网降低企业的固定成本及可变成本,利润增加吸引企业进驻;
(2):互联网缓解了跨区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区外销售价格,竞争优势提高吸引企业进驻;
(3):互联网放宽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企业因此进驻。
命题1:互联网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冰山”运输成本提高生产者利润,增加消费者收入吸纳劳动力,吸引企业进驻,形成引力机制。
2.分散力的放大机制
考虑以房价表征的拥挤成本的分散力:,企业会自发由高房价地区向低房价地区流动。
在数理模型中推演(查看a、b、c、d变化如何影响):
(1)低房价地区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属于区2的引力机制)。地区1房价上涨,,
,区2互联网发展增加了区1因房价而迁出的企业;
(2)互联网通过缓解区际信息不对称,放大房价的分散力,即“信号传递效应”。区1房价变动的绝对边际量为:
命题2:互联网通过降低企业迁移成本(引力机制)及缓解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效应),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向低房价地区流动,形成分散力的放大机制。
(三)互联网塑造经济地理格局的内在机理
1.引力机制的塑造机理
统一的变量—区域的互联网接入成本体现区域互联网发展的差距:
(1):降低接入成本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引力机制的作用;
(2),
,
,
:互联网的“正反馈”效应促进企业集聚。
只有引力机制的话会加深空间经济活动不平衡,塑造出集聚的经济地理格局。
2.放大机制的重塑机理
(1)接入成本降低,互联网减少企业迁移成本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外部性被充分发挥,有效放大分散力;
(2)低房价地区的互联网“正反馈”效应,又吸引更多企业流入。
3.互联网的重塑机制
图4 互联网塑造经济地理格局的内在机理
命题3:在互联网引力机制及其对分散力放大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更多的企业从高房价(高集聚度)地区向低房价(低集聚度)地区流动,经济地理格局被重新
四、微观机制检验
(一)计量模型
1.基准计量模型:
考虑企业选址可能存在空间相关性,则:
2.空间自回归模型,SAR:
3.空间误差模型,SEM:
4.企业区位选择存在时间上的“动态延续”,构建同时包括时间和空间效应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为检验互联网对拥挤成本分散力的“放大机制”,引入房价距离:
(二)变量与数据
(三)互联网的引力机制检验
静态非空间模型Hausman检验:
检验结果支持使用固定效应。
互联网指标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其他地区互联网越普及,本地企业占比越低。移动互联网指标系数的绝对值大于互联网,当前移动智能终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的各方面,较传统互联网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控制变量方面,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政府支出大多都是显著为正。教育程度并不显著,意味着企业可能更关注经济水平、劳动力规模等指标,对劳动力质量的重视程度较低,当前中国尤其是工业行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亟待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动能。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考虑企业区位选择空间相邻性及动态性,本文构建三个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分析,使用对数自然数,也就是loglikelihood值来进行选择。首先,判断log-likelihood值来判断哪一个模型最适用。这个值越大说明模型越好。SPDM模型的log-likelihood值最大,所以采用SPDM模型。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结果:
空间滞后项为正:邻近地区的企业数与当地企业数正相关;
时间滞后项为正:企业区位选择受前一期企业的正向影响;
时空滞后项为正:邻近地区上一期企业数的增加会对本地企业产生吸引力。
(四)分散力的放大机制检验
引入房价距离及交乘项后的计量结果
因为关注正负,所以有两类模型,房价距离为正的模型中,房价本地高外地低;房价距离为负的模型中,房价本地低外地高中国各地区企业的多寡与房价高度相关,验证了前文“高房价地区一般是高集聚度”的论断,与分散力不一致,有可能是只有当房价上涨引致的拥挤成本大于集聚经济时,房价才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分散力。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互联网能否助推企业从高房价地区向低房价地区流动,所以重点关注交乘项。房价距离为正的模型中,交乘项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低房价地区互联网的发展使更多的企业从高房价地区流动至低房价地区,降低了本地(高房价地区)企业的占比;房价距离为负的模型中,交乘项估计系数的显著性与正负号不确定。部分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负,高房价地区互联网的发展会降低本地(低房价地区)企业比重;部分模型中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由于互联网的信号传递效应,高房价地区互联网的发展降低搜寻成本向外流出增加了本地(低房价地区)的企业占比。
总体而言,无论是互联网降低迁移成本的引力机制还是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信号传递效应,都能有效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向低房价地区流动。
(五)稳健性检验
进一步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要求部分制造业企业外迁,为剔除这一影响,对北京、天津、河北的样本数据做删减处理。回归结果支持了前文的结论
五、宏观效应
关于互联网是否真的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作者还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实证。
(一)全国层面
模型:
说明:
(1)因变量是是使用各省企业法人单位数计算的全国范围内的企业集聚程度
(2)国家层面数据较少,添加控制变量可能造成回归结果混乱
结果:
互联网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全国范围内的企业集聚程度。
(二)省域层面
模型:
说明:
(1)因变量是基于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数计算的各省级行政区内部的企业集聚程度
(2)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本文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工具变量法进行回归
结果:
互联网降低了区域内部的集聚程度,且移动互联网的重塑效应更大支持了前文的结论。
六、结论
七、讨论
研究院成员对文献分享展开了有关讨论。毛艳华教授对文章所采用的数据来源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引人思考。他认为应该学习本篇文章的机制分析框架,要做到像本文一样清晰、严谨。田恬博士后认为本文在房价这一变量的选取上有待精细化。李子文博士则就本文的因变量的设定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可以将本文研究企业集聚的方法应用到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中。
文献分享结束后,毛艳华教授同相关成员进行项目进度以及工作内容沟通,对学生们提出基础性工作一定要去积累,尤其是相关文献的总结,以及启示,以提升自己学术能力。至此,本次文献研讨会圆满结束。
拟稿:蔡儒雅
编辑:陈多多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