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回顾】上海财经大学助理教授黄子彬:区域趋同还是幻觉?基于地域的土地政策与空间错配
2021年7月6日上午10:00-12:10,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开放合作学术报告”第3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文科楼612成功举办。罗切斯特大学经济系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系助理教授黄子彬受邀作了题为《区域趋同还是幻觉?基于地域的土地政策与空间错配》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会由张莉教授主持,院长助理荣健欣副研究员进行了评论。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教授、副院长李兵副教授以及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李小瑛副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等师生线下出席本次报告会。
黄子彬博士,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经济系,目前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系担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与教育经济学。其长期关注中国人口迁移,户籍改革制度等,以及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
本次报告黄子彬博士分享了其与张莉教授等人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区域趋同还是幻觉?基于地域的土地政策与空间错配》,本文首先用计量模型检验了2003年前后中国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土地供给政策的实际效果,并结合现实基础构建了GE空间均衡模型,模拟了未实施该政策的情况下的反事实均衡结果,分析了该政策对中国东部和非东部地区总产出、企业TFP以及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在实证部分,本文结合2003年实施了土地偏向政策的事实对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为将资源错配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得到该政策对区域不平等的真正影响,在第二部分作者对劳动力、土地供给以及人口流动等进行了假定,构建了空间均衡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重新对TFP进行了定义。在反事实检验中,文章分别在2005年和2010年移除该土地偏向政策,通过计量模型进行模拟。
本文所用的模型和方法以及所得结论引起了线上线下老师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在分享结束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荣健欣副研究员对该文章进行了评论,认为本论文的创新性在于还原式检验与结构模型并存,并度量了土地政策对全国各区域TFP和全国居民工资不平等影响。毛艳华教授认为,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十分前沿,对于区域政策和和空间均衡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近几十年来一直在集聚,人口的总体流向一直没有改变,在数据可得的条件下,本文可以将这种本身存在的集聚效应纳入考虑,以便更符合现实。李兵副教授补充道可以参考王永进老师有关集聚效应的研究,包括其本人也曾在2019年的一篇论文中将历史数据作为集聚效应的工具变量,可供作者参考。李小瑛副教授提出对论文中TFP的分解进行一定的补充说明会更为合理。研究院卓乘风博士后认为可以将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冲击纳入考虑范围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小帆老师也对论文的计量模型提出了建议。岭南学院杭静老师和占超群老师在报告会的最后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次报告过程中,线上线下学者们的讨论十分热烈,在肯定了本文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张莉教授代表研究院再次对黄子彬助理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宣布了报告会的结束。
(以上内容由现场记录整理,未经黄子彬助理教授审定)
拟稿人:马帅兵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