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讲座回顾】“一带一路”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国际秩序的重塑与变革
2022年12月29日下午3:30-5:30,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开放合作高端讲座”第14讲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办。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盛力(Edmund Li SHENG)教授受邀作了“‘一带一路’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国际秩序的重塑与变革”的主题讲座。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教授主持讲座,代表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对盛力教授表示诚挚欢迎,并对盛力教授的学术经历与成就进行了详细介绍。
盛力(Edmund Li SHENG)现为澳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德语文学学士,德国弗莱堡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博士。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研究,发表SSCI期刊论文四十五篇,国际一流学术出版社英德文专著八部,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及两次澳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一等奖。以英文、德文、广东话、普通话讲授多科特色课程,接受新华社、中新社、南方网专访,应邀为光明日报、金融时报撰写文章,担任澳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和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校董。
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孔田平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丁纯教授作为点评嘉宾。
讲座内容
盛力教授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的背景。“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正式向国际社会提出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经济长廊横跨中国、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部分欧洲国家和地区,涵盖人口接近44亿人。截至2021年,中国与17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共同签署了206份合作文件。对接了各国的多个计划,如欧洲“容克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斯坦“光明之路”、蒙古“草原之路”、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等发展规划。大欧亚伙伴关系由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6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代表着俄罗斯外交战略的转向。北约东扩促使俄罗斯将重点从“融入欧洲”向“发展泛欧亚伙伴关系”转变。
二是中俄战略竞争与合作。从两大倡议对接的挑战来看,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和中国的“一带一路”这两项倡议,在国际体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代表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两国的倡议在原则、手段和路径上仍存在分歧,俄罗斯可能会将中国视为长期竞争对手,并将大欧亚伙伴关系视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制衡。从两大倡议对接的前景来看,两大倡议对接持积极的态度,大西洋主义下的国际体系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利益背道而驰,这导致了俄中在国际领域的合作增加。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的有效对接有助于稳定俄中战略伙伴关系、消减安全疑虑和形成新发展主义范式以及削弱二战后欧洲一直奉行的以安全为导向的大西洋主义。
三是大西洋主义对中俄两大倡议的遏制与互动。第一,大西洋主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遏制与互动。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一带一路”的地缘经济特征非常明显,将中国政府的投资行为视为“债权帝国主义”。从中欧关系来看,初期欧盟对“一带一路”倡议秉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不予支持或否定。后期欧盟开始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对欧盟产生的影响。从中美关系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美国越来越担心中国崛起为主要竞争对手。第二,大西洋主义对大欧亚伙伴关系的遏制与互动。北约和欧盟的东扩、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乌克兰危机,俄欧之间存在制裁与反制裁;美俄之间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博弈和冲突态势,双方迄今未表示出妥协和退让,斗争模式在短期内还将继续。
四是国际组织中的中国、俄罗斯、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四方关系。俄罗斯的力量逐渐恢复,欧盟的自主权得到增强,中国等新兴大国崛起,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俄、美、欧四大经济体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主导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关系和世界事务。中国的“一带一路” 和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是重塑国际秩序的关键力量。如果对接成功,必将加速欧亚大陆一体化的进程,世界格局将真正趋向多极化。
点评环节
随后的讲座点评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孔田平认为,盛力教授有关“一带一路”与大欧亚伙伴关系的演讲令人深受启发,全面分析了中俄关系的复杂性,提出中俄美欧的博弈是影响国际秩序变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俄关系也是目前国际变动的一组十分重要的关系。第一,从全球发展来看,国际秩序的变化从2016年开始,标志性事件包括2016年普京在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了建设“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英国于2016提出脱欧、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等,直到俄乌战争爆发,国际秩序仍处于持续变动之中,需进行客观理性分析。第二,盛力教授提到俄欧关系中,俄罗斯难以融入欧洲,主要是因为首先从地图上来看,相比其他欧洲国家,俄罗斯横跨十个时区,国土面积大;其次俄罗斯本身有自身的独特文明,具有地缘政治性;再次俄罗斯战略文化体现了不安全感,由于本国国土大,相比起来防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最后从沙俄以及苏联来看,俄罗斯本身具有帝国情节。第三,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大的区别,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地缘政治含义是将世界秩序转变成两级体系,即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为主和以大欧亚伙伴关系为主,而“一带一路”倡议更多的是经济合作倡议。从中俄两国的战略来看,俄国更多是希望打破现有国际秩序,而中国则是希望在现有国际秩序下逐步融入并改变现有秩序。当前我们应着重关注国际秩序变化的动向,俄乌战争给俄罗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丁纯教授认为,盛力教授的报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同时也引发了较多的思考。第一,十分赞同盛教授有关欧洲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看法的观点。“一带一路”提出以后,我国一直强调“一带一路”是倡议,而西方一开始把“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误解。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变成了世界制造业工厂。西方国家实施对华战略的反思,表现为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合作到强调竞争进行转变。当前欧洲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是中性偏负面的,并且有加大的趋势,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战略意义与战略想法。尽管在经济上“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的一些国家具有吸引力,但由于各国都有地缘政治规划,从全球来看就会产生冲突,再加上西方国家认为“一带一路”是战略博弈,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在欧洲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二,俄乌冲突极大改变了全球的地缘政治,对欧洲和俄罗斯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影响了整个国际秩序。俄乌冲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北约的复活、美欧关系的重新拉近、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等,同时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之间的关系。第三,从中欧关系来看,我们要力争与欧洲建立友好关系,无论是从国际经济治理或者是国际秩序构建,欧洲都是我们未来的重要合作伙伴,要加强与欧洲的沟通、合作。
毛艳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近年来,世纪疫情、逆全球化、俄乌冲突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全球性问题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盛力教授的讲座报告从中俄战略竞争与合作、大西洋主义对中俄的遏制、国际组织中的大国与地区影响力量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当今国际秩序重塑与变革中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尤其是对中、俄、美、欧四大经济体之间的四方关系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是重塑国际秩序的关键力量,对我们全面认识当前国际秩序以及重塑方向与动力十分具有启发性。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促进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推动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一种以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但是,以2016年出现的多个“黑天鹅”事件为标志,国际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结构调整出现一些深刻变化,这一外部环境变化对共建“一带一路”造成了巨大影响。无论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仍然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需要在全球和区域层面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组织、国际发展倡议和区域合作倡议的对接。俄乌冲突看不到结束迹象,其外溢效应正在持续影响全球经济,欧洲国家经济更是遭受了强大的冲击,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通过实施高水平开放,继续推进中欧投资协定的进程,在经贸投资、新技术领域、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化中欧互利合作,有利于增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互信,促进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也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来自校内外10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与会老师和同学就相关问题与盛力教授展开互动交流,线上讨论十分热烈。盛力教授对与会老师与同学的发言表示感谢,并就所有问题一一解答。最后,毛艳华院长代表研究院对盛力教授的精彩报告和孔田平教授、丁纯教授两位学者高水平的点评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以上内容由现场记录整理,未经盛力教授、孔田平教授、丁纯教授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