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 高端讲座

【高端讲座回顾】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全球产业政策

2023年5月12日下午4:00-6:00,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开放合作高端讲座”第19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牛津大学国际发展学院傅晓岚教授受邀作了“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全球产业政策”的主题讲座。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熊鸿儒研究员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院长毛艳华教授主持讲座,代表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对傅晓岚教授表示诚挚欢迎,并对傅晓岚教授的学术经历与成就进行了详细介绍。

傅晓岚教授是牛津大学社会科学领域首位大陆华人终身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技术管理发展中心创始主任,国际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总监(研究副院长),技术和国际发展研究专家。剑桥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十人高级顾问小组成员,联合国技术银行理事会成员。

傅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创新、技术与发展、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兴经济体,美国与欧洲的创新和生产率。她出版的著作包括:《雷达之下的创新》,《中国的创新之路》,《世界经济复苏与中国作用》,《新兴经济体技术能力的崛起》和《牛津手册:中国创新》卷。





傅教授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绿色转型和绿色机会窗口。傅教授对全球绿色转型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新冠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为绿色转型发展带来了机会窗口。抓住绿色转型的机会也是需要政策,需要国家自身在绿色领域有所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绿色窗口可以实现在新的行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比如中国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就业收入的提升,帮助中国在汽车领域产生国际竞争力。二是创造和抓住绿色机会:政府、制度和产业政策。傅教授指出创新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成本更高,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发展,会带来不同利益集团与既得利益者的抗拒,需要政府协调各部门。三是促进绿色转型的全球产业政策。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急需加快,绿色转型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全球积极应对。全球政策在绿色转型方面,各种领域存在一些不匹配,比如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金融投资,因此需要全球性的产业协调。四是抓住绿色机会:开放的国家创新和国际合作。绿色发展需要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国际合作,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企业、国家和公共部门组成的,能够有效地使用国内和全球的资源和市场。在创新初期高风险高投入阶段,国家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在跨界合作创新方面,傅教授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跨学科多样性与高质量(原始)创新呈显著正向关系。中国式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应该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绿色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共同诉求与共同利益,是能够显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管理规范的窗口,也是当下环境下实现国际合作最可能的领域。




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提问“绿色转型与全球协调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熊鸿儒研究员提问“怎么解决国际绿色科技合作难度越来越高,研发效率变缓的问题?是否存在合作创新的机制发生变化?”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线上讲座。与会老师和同学就相关问题与傅晓岚教授展开互动交流,线上讨论十分热烈。傅晓岚教授就相关提问一一解答,并对与会老师与同学的分享交流表示感谢。

毛艳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认为,傅晓岚教授梳理了自己以往关于绿色发展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成果。自主创新也是开放合作下的自立自强,知识和技术存在路径依赖性以及需要很强的积累,因此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还是需要开放合作,并提出新形势下中国绿色创新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路径。

最后,毛艳华院长代表研究院对傅晓岚教授的精彩讲座报告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编辑:程雪琳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