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讲座回顾】印太经济框架与“一带一路”倡议新趋势
2023年1月10日下午3:00-5:00,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开放合作高端讲座”第16讲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办。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邓希炜(TANG HEIWAI)教授受邀作了“印太经济框架与‘一带一路’倡议新趋势”的主题讲座。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教授主持讲座,代表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对邓希炜教授表示诚挚欢迎,并对邓希炜教授的学术经历与成就进行了详细介绍。
邓希炜(TANG HEIWAI) 现任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研究所和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副所长。加入香港大学前,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国际经济学终身副教授。多次担任世界银行 (World Bank)、国际金融公司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及亚洲开发银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顾问,以及德国经济研究中心 (CESIfo) 、英国全球化和经济政策中心的研究员。曾在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哈佛大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 (RIETI) 担任访问学者。目前是国际经济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杂志和中国经济评论的编委。自2021年起,担任香港金管局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货币发行委员会及最低工资委员会成员。邓希炜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数学本科学位,研究兴趣涉及国际贸易中的理论和实证主题,特别关注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题材。研究成果在美国经济评论、国际经济学杂志和发展经济学杂志等经济学顶级期刊上表,还为金融时报、外交政策、 南华早报,以及布鲁金斯学会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等智库撰写文章。
本次讲座邀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孝松教授作为点评嘉宾。
讲座内容
邓希炜教授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技术突破需要为市场整合提供便利、多边主义须有足够的利益、全球化不会造成太多的国内不平等。然而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某些迅速崛起的新兴国家、贸易影响空间分布不均、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以及两极分化的兴起引起反全球化情绪。
二是急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世界正处于动荡和不确定的时期,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和生态变化都影响着全球经济。近期影响全球经济的主要因素包括俄乌冲突、货币紧缩和金融市场波动、财政支持普遍下降。新冠疫情以来,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区域化,区域贸易协定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但疫情并没有对全球贸易与产业造成根本性影响,全球经济与中国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三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太框架。“一带一路”被认为是中国扩大参与全球化的一个宏伟计划,将塑造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并对国际安全产生广泛影响。美国于2022年5月提出印太经济框架,主要是围绕公平和适应性强的贸易、弹性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减少碳排放、税务和反腐败展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出有利于推动贸易多样化、改善国内供应链,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减少来自敌对势力的压力。
四是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更大作用。未来全球化推动因素包括经济逻辑、人口统计资料、全球公共产品的兴起、来自左右两派的民粹主义反弹、中美竞争加剧等,中国可为劳动力市场调整提供教育和设备、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数字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建设支持全球流动和刺激需求的基础设施、推动绿色技术,以及致力于更好的全球治理原则,探索新的双边投资和发展机会以便在新一轮的全球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点评环节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教授认为,邓希炜教授的讲座内容十分丰富,数据详实,清晰展示了当前全球经济趋势。第一,邓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促进全球化的发展因素,如技术突破,美国正是在技术突破中获益,以此来驱动全球化。然而在2008年以后发达国家面临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去全球化”。而“去全球化”提出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中国加入WTO后加速了西方的区域化。第二,“印太经济框架”本质上并不是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而是更偏向于美国在塑造中国周边环境而提出的框架,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不够。第三,目前某些国家提出反全球化,但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尽管不会回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但全球化的趋势仍是主流。第四,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降,将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未来值得考虑的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孝松教授认为邓希炜教授的讲座内容十分具有启发性。一是对全球化的思考。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民粹主义与选举竞争、美国社会内部呈撕裂状态等都是推动“反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在捍卫全球化的同时也需要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对IPEF核心观点的充分认识。IPEF是美国传统对华战略的新外衣,与RCEP针锋相对,其规模、重要性、经济结构不容忽视。IPEF是美国在多重困境、多重目标下的政治行为,中国应快速行动、及时应对,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开放,突破产业链、盟友圈的双重封锁。三是关于IPEF的深层性质与影响的几个判断。IPEF是美国多重困境、多重目标下的非经济行为,本质是美国“小院高墙”战略的延伸。四是政策建议。包括自主有序的改革开放与国际产业合作、确保自身稳健持续发展。
毛艳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认为邓希炜教授的讲座从学理上详细阐述了全球化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去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对疫情爆发以来的全球经济与国际环境进行了客观判断,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太经济框架”提出的深层次含义,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中国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加强对全球化规律的认识。无论是邓教授的讲座报告还是两位点评专家提出的观点,都强调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创新与突破、大国领导的多边主义和各国民众的积极支持等。各国的宏观政策既要有助于结构调整,又要防止造成外溢效应,当前尤其是大国之间要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秉承多边主义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贸易增长。二是相比2008年以前的新自由主义秩序,当前的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化和区域合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贸活动首要考量的因素。例如,在东亚区域,过去各式各样的经贸协议和机制化建设促进了东亚紧密的区域分工协作,区域内贸易投资依赖度不断提高,王孝松教授在点评时提供的经贸数据和观点分析说明了这种紧密联系。但是,美国曾经提出的TPP协定和现在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都明显带有地缘政治色彩,旨在推动东亚区域减少与中国的经贸联系,这将破坏该区域业已形成的区域价值链。因此,要在东亚区域形成“一带一路”与RCEP“双轮”驱动的经贸合作发展新格局。三是中国是未来全球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正如邓教授报告讲到,“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参与全球化的一个宏观计划,不单有助于支持中国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是发展机遇。未来中国能否在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力量,取决于自身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来自校内外高校和机构的师生150余人加了本次线上讲座。与会老师和同学就相关问题与邓希炜教授展开互动交流,线上讨论十分热烈。中山大学占超群助理教授提问“疫情过后是否会引起跨国间合作的反弹?”、“在当前不确定环境下提出的Regionalization与前几年提出的有哪些不同”,邓希炜教授就相关提问一一解答,并对与会老师与同学的分享交流表示感谢。最后,毛艳华院长代表研究院对邓希炜教授的精彩讲座报告和余虹教授、王孝松教授两位学者的高水平点评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以上内容由现场记录整理,未经邓希炜教授、余虹教授、王孝松教授审定)
编辑:陈多多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