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艳华教授等关于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经济关联研究的理论文章在《经济地理》发表
《经济地理》2025年第1期刊登了毛艳华教授、张超博士生与钟世川副教授的合作论文《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关联》。
摘要如下:
文章基于2002—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其经济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上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成的网络密度不断增强,等级属性弱化,网络结构日益稳定。(2)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中心性均不断上升,且广东和香港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澳门。(3)进一步对网络成员中心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经济规模、贸易开放程度、研发投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心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广东、香港所在的核心层来说,经济规模、贸易开放程度和研发支出是中心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注重科技研发,加快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经济关联;贸易开放度;社会网络分析;网络中心性;
(作者简介:毛艳华,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张超,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博士生;钟世川,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论文链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关联 - 中国知网
编辑:陈倩怡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