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艳华教授与信超辉博士、卓乘风博士后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网络结构及经济效应研究的理论文章在《广东社会科学》发表
《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刊发了毛艳华教授与信超辉博士生、卓乘风博士后的合作论文《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网络结构及经济效应研究》。
摘要如下: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网络结构及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发现: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空间网络分布特征,港深穗的“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省会”组合是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联系的核心力量;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网络联系对各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联系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强化作用,而人力资本由于劳动力要素流动限制和分布不均衡导致相应的调节作用尚不明显。相比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的空间网络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建议构建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的空间网络结构,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合作与联动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网络结构;经济增长;社会网络分析法
(作者简介:毛艳华,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信超辉,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博士生;卓乘风,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博士后。)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