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者建言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12月2日至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主题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作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4日下午,“读懂广州”平行研讨会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曙与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琪致欢迎辞。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学者建言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为标题对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观点进行综述报导。全文如下:


学者建言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2月4日,2024“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举办“读懂广州”平行研讨会。围绕“中心型世界城市: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强化综合性门户能级”主题,境内外智库专家、知名高校学者、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境外驻穗商务代表等深入研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广州世界城市的发展前景。

会议现场

高水平开放是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发展动力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与战略抉择,高水平开放是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发展动力。商务部原副部长蒋耀平表示,广州蕴含着深厚的开放历史与文化底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广州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增强其作为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赵晋平认为,作为我国重要的开放型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广州服务贸易创新提升的引领作用日趋增强,成为加快培育广州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全面清理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的各类贸易壁垒和限制性措施,并通过创新联动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另一方面要升级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自由便利化水平,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投资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表示,开放是广州城市的基因。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优势提升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发展高能级城市服务、高端制造业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提升广州世界城市的服务能级;要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健全以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升广州城市的全球竞争力与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把握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新机遇

  近年来,在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和数字技术革命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全球经济正经历多个维度的深度重组,世界城市的发展也呈现出新机遇和新态势。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科技大学利丰供应链研究院执行总监张家敏认为,中国拥有大量熟练工人和强大的供应商网络,制造业优势明显,因此将继续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面对各种有利条件和风险挑战,广州制造商应加快向全球价值供应链上游移动,广州企业也应积极在全球布局供应链。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就业质量的影响。他表示,AI技术的应用对就业产生了创造效应、替代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提升了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从政策建议角度看,广州应加强技能培训、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引导AI创造就业岗位等,旨在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就业岗位,支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并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伟光认为,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应积极承担全球治理职责,打造开放创新的城市标杆,为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在治理观念上,以开放合作和整体联动的理念取代封闭竞争市场分割的思维;在治理主体上,重视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多元协作治理;在治理规则上,强调制度、规划和政策的协调,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参与全球治理上,发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承办国际论坛、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为国家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作出广州的贡献。

  巩固广州世界城市在大湾区核心引擎地位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认为,广州拥有独特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文化魅力,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将看到广州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交通网络,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区域协同,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原院长陆军表示,过去粤港之间密切的经贸关系不仅成就了广东经济的高速成长,也为香港跻身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各种机会。广州和香港要迎接未来的挑战,要利用好互补的优势,未来的合作要从原来的经济贸易为主全面深化,推动建立健全穗港跨境“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认为,在广州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新征程上,穗澳合作也是一股重要推动力。为共推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设,穗澳应深化金融、文旅、科创等全方位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各自的竞争力。穗澳合作将助力广州在打造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利用国际化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共筑开放新篇章。

主要与会嘉宾合影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斌在演讲中,系统阐释了服务经济集聚对于提升城市经济、创新与全球竞争能力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通过推动高端服务业出口、加强服务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以及构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可以有效提升广州城市的经济、创新和全球能级,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认为,在高水平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过程中,广州应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三大”重点任务,而核心任务是提炼产业国际竞争力、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服务能力、人居环境吸引力和城市治理能力。广州进一步推动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以更优举措巩固实体之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更宽视野探索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路径”,筑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以更广领域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双循环战略链接新枢纽;以更大气魄深化对内改革,打造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以更实际行动营造幸福社会,当好共同富裕道路前列示范。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从理论上分析了未来产业选择与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能作用,表明未来产业具有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竞争力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基于未来产业的演变与发展路径。他认为,广州应选择智能制造、新兴储能、未来材料、生物制造、纳米技术和人形机器人六大产业作为现阶段的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动能和新模式提升中心型世界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读懂广州”平行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陈倩怡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