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粤澳联手打造对接葡语国家海洋合作高地”研讨会举办

9月15日上午,由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粤澳联手打造对接葡语国家海洋合作高地”线上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文科楼分会场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自主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联合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承办,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院支持。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副主任王辉、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9月19日《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中国经济网)以“‘粤澳联手打造对接葡语国家海洋合作高地’研讨会举办”为标题对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观点进行综述报导。全文如下:


“粤澳联手打造对接葡语国家海洋合作高地”研讨会举办


       9月15日,由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等承办的“粤澳联手打造对接葡语国家海洋合作高地”研讨会举办。

本次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内地、澳门和葡语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合作议题充分交流研讨,提出深化大湾区粤澳海洋合作的对策建议,商讨建立中葡海洋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葡海洋合作交流走深走实

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指出,海洋之路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富强之路,粤港澳大湾区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澳门与横琴是中葡经贸合作的良好平台,今年4月10日在中葡论坛部长级特别会议的框架上,与葡语国家开展进一步对话与深化合作。他介绍,中山大学在海洋探索方面一直孜孜以求:2008年中山大学成立了海洋科学学院,并于2018年发起成立了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目前,中山大学拥有完整的海洋探索体系,包括海洋科考船、破冰船、无人船队等国之重器,14个涉海相关的学院,以及30万平方米的海洋学科楼群。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表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强调粤港澳合作,澳门基于自身定位,积极发挥连结内地与葡语系国家桥梁的重大作用。澳门科技大学作为目前澳门境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海洋科学的研究,同中国海洋大学共建澳门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并联合中山大学开展澳门陆海统筹空间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在未来,澳门科技大学将持续关注澳门特区海洋发展需求,推进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内地与葡语系国家的纽带作用。

在会议主题报告环节,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毛艳华教授在以“新形势下中国-葡语国家海洋合作的新动能与新机制”为题的报告中指出,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推动中国-葡语国家海洋合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冠疫情、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是中国-葡语国家深化海洋合作的重要动机,深化中国-葡语国家海洋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贸易投资新挑战。另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深化中国-葡语国家海洋合作提供了新空间。就新形势下中国-葡语国家海洋合作新动能的培育,毛艳华教授认为要通过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加强海洋合作的机制建设与顶层设计,以及要加强中国-葡语国家气候能源相关合作、数字经济相关合作、海洋经济与产业相关合作。粤澳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打造对接中国-葡语国家海洋合作高地?毛艳华教授认为要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战略机遇,粤澳两地加强合作机制创新,并提出发挥澳门作为中国-葡语国家海洋合作枢纽平台作用、加快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海洋合作机制与模式和设立粤澳海洋合作发展研究中心等四方面的建议。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题的报告中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澳门对外服务的重大战略功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更是为澳门海洋经济高水平开放合作创造新空间新动能。在澳门的海洋经济特点上面,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给澳门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海洋文化风情。在推进澳门发展海洋特色金融及经济改革方面,横琴是澳门发展海洋特色金融及经济改革的重要支撑。澳门应精准定位突出其制度优势,加快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完善城市软硬件设施,协同大湾区开发高端旅游项目。

澳门海洋学会会长何伟添在以“中葡海洋合作与澳门‘蓝色经济’发展” 为题的报告中指出,中葡合作发展背景下的粤澳海洋协同发展主要有五大着力点:一是完善海洋法律体系,二是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三是优化游艇邮轮和滨海旅游产业结构,四是提升海洋金融服务业,五是发展涉海中小企业。“ 在机遇方面,主要是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以及‘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挑战主要包括生态资源约束、疫情冲击、金融支持不足以及海洋产业发展滞后。” 何伟添说,“应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着眼于海洋区域合作现状,寻找粤澳海洋协同发展的关键点,共同推动海洋发展走进‘全面合作、深度融合’的新时代”。

(本报记者 喻剑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中国经济网

编辑:陈多多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