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开放合作30人论坛聚焦“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发布时间:2021-10-08
2021年9月30日,中国经济网对“开放合作30人论坛”暨“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高端学术会议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9月24日下午,2021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作为平行论坛之一,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承办的开放合作30人论坛同日举行,围绕“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就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趋势和后疫情时期全球价值链重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开放合作30人论坛主要嘉宾合影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博士认为,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价值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贸易在2020 年下降了 9.5%。虽然全球贸易预计在 2021 年有所恢复,但恢复的时间和程度取决于疫情及其应对政策的有效性。根据联合国报告,全球约20%的制造业中间品贸易来自中国,因此中国在推动全球经贸复苏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推动者。一方面,要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布局,健全产业安全机制,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帮助它们加强风险意识,逐步优化供应链体系,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余淼杰教授认为,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微观来说,就是要提升产品附加值、产品出口质量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外循环需要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注重出口目的地多元化;二是积极扩大进口;三是注重服务贸易扩总量、调结构、树特色;四是促进企业走出去;五是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六是做好区域经贸合作,包括RCEP、CAI等。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进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教授指出,进口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关键一环。通过扩大进口,可以提高中国与全球价值链的关联性,并推动中国价值链转型升级。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目前仍然面临五个主要问题,分别是来源国政治不稳定、来源国存在对一些中国不友好的言论、来源国基础设施不发达、双边贸易协定不完善以及来源国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中国要扩大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就需要沿线国家高度重视、主动开拓中国市场,积极对接中国需求,充分利用中国各种进口平台,从而持续有效扩大对中国的出口。
华中科技大学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教授表示,在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不断增长,其中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从投资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投资增速远高于中国对全球的投资增速,这表明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投资,主要是基于合作建立产业链终端,还没有在价值链中起到引领作用。中欧之间投资潜力很大,一旦中欧CAI协议签署,中国有望依靠“一带一路”倡议、RCEP、CAI等机制,稳步推进价值链构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孝松教授就美国加重关税对中美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贸易摩擦折射出发达国家谋求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主张。RCEP正式签署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大突破。中国正式提出要加入CPTPP,也是为了更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从长期来看,发展科技、掌握核心技术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根本举措。从中期来看,中国需要积极参与新型自由贸易协定,力争主导全球贸易规则。从短期来看,中国各界要积极促进消费,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堵点。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教授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要顺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劳动力价格上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设定的条件下,部分制造业生产环节从国内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低成本国家或地区,已成为大趋势。“双循环”背景下,强化境内消费和自主创新是必然的选择。因此,要按照比较优势推动制造业跨区域产业链合作,注重高端服务贸易进口,强化境内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横琴方案”和“前海方案”涉及合作领域包括跨境金融、国际法律服务、境外投资专业服务合作、海外投资保障、国际港口与境外经贸园区、跨境数据传输、国际标准、文化交流,这些领域深化合作的相关政策将使大湾区从整体上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区域资源配置中心。而参与“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合作,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产业转移趋势下,也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