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毛艳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东智慧
发布时间:2021-07-20
导语: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广东有哪些重要经验?南方财经记者就此对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进行了专访。
南方财经:作为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哪些好的经验?
毛艳华:广东由于经济先行一步,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也在国内发挥了示范和表率作用,创造了很多经验。广东过去脱贫攻坚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产业扶贫。从2008年开始建产业转移园区,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到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带动这些区域的发展。产业合作是广东省解决精准扶贫、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经验。产业扶贫是开放式扶贫,让这些贫困地区产生造血功能,形成内生发展动力,这在全球贫困发展中至关重要。
广东省过去探索的"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更好地带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的自身造血能力,它通过珠三角地区把外围地区联动起来,建立产业园,引导农村地区人口留在本地就业,发展本地产业,实现致富。并且,产业扶贫是一个体系,近年来广东省高质量推进"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培训工程。通过劳动力培训,来解决好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就业,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第二,教育扶贫。在全省21个地级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全覆盖,珠三角地区很多高校都在粤东西北建立分校。
第三,互联网扶贫。广东省互联网比较发达,通过在农业地区和山区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以此来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中没有销路、没有市场的问题,带动产业发展。
第四,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广东通过各种渠道建设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机场群、港口群、水资源配置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等,实现城乡区域互联互通,促进要素便捷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目前的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县市通,每个县市基本通了高速公路,以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
第五,较早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可能不平衡,但基本公共服务全省应该均等化。在全省建立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制度,来更好地解决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问题。
第六,消费扶贫。广东持续推动工业消费品下乡、家电下乡行动,通过"三下乡"活动把家电电器带到农村贫困地区,使更多农民过上现代化生活。这些好的探索,都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广东智慧。
最后,推动区域协作。比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是先发达地区带动后发达地区发展的一个典型事例。广东长期以来对口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区,在开展扶贫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贡献价值。
南方财经:广东应如何进一步推动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毛艳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广东比较突出的问题。广东一直强调,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广东"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思路,就是要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进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我认为主要抓手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实施好"双区"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战略机遇,更好发挥大湾区这一核心区域的带动功能,从实施都市圈一体化规划、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产业链区域联动对接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多个方面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格局。
第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大湾区已具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雏形,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区域,主要突出创新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粤港澳科创合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承担更大的作用,成为战略性产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带动全省全域协同发展。
第三,沿海经济带要扩大开放水平。在新时期国家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广东沿海经济带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条件,处于高速发展的上升时期。省里已出台支持汕头和湛江两个省级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方案。通过扩大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加强与大湾区产业联动,发展绿色石化、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海洋经济等产业集群,可以打造成为广东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第四,北部生态发展区要加快绿色崛起步伐。首先要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条件,以便更好吸引人才和市场主体,形成内生发展动力。
其次,要加强区域产业联动,发挥比较优势,把大湾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产业链联动起来,同时在产业定位上要注重绿色生态,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数据产业、健康养生、绿色食品等产业群。
最后,要创新区域协作发展机制,如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区域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提出的生态补偿机制,等等。尤其是要按照"十四五"规划确定的"3060"双碳目标,做好碳排放权试点,完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在能耗指标、碳排放指标和用地指标等方面加快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化机制,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作的横向补偿关系。
(毛艳华系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