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艳华:“一带一路”十年贸易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3-10-27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中亚和东盟先后提出与世界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相关体制机制,深化同各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也为我国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各方面都注入了强大动力。2023年6月1日下午,“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10月17-18日,第三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发布了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专项项目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十年贸易大通道建设发展报告》。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毛艳华教授6月1日在广州举办的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开放合作30人论坛”发布《“一带一路”十年贸易大通道建设发展报告》研究成果 (2023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
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机制化发展的方向。一方面,以铁路、航运、航空、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设施联通合作,构建起了内外联通、高效安全的“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基础框架;另一方面,包括贸易便利化能力合作、跨境电商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与跨境结算、境外产业园区共建合作等机制化合作是发挥设施联通促进贸易畅通的必要条件与保障机制,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服务平台。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贸易通道建设合作,协同完善贸易畅通网络,推动贸易大通道建设在8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海运合作成为先行示范、航空合作稳步推进、中欧班列成为国际物流新通道、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全面提速、贸易便利化能力合作积极开展、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境外产业合作园区提质增效。
基于海关发布数据和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对共建“一带一路”十年中国与沿线64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网络、贸易便利化、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发展等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平稳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96%。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质量较高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主要以中间品贸易为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渐形成从上游至下游的国际产业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贸易成本下降趋势明显,物流综合水平显著提高。“一带一路”跨境产业合作园区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就业增长,还能促进中国企业构建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增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各种挑战与机遇,报告提出,新发展格局下加快“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建设,需要着力推动形成陆海空网“四位一体”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数字化转型释放贸易大通道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建更加紧密合作的区域价值链网络,多层面合作打通规则软联通,增强“一带一路”风险防控能力,更好发挥贸易大通道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撑作用。
编辑:程雪琳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