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远:区域性全球价值链与贸易政策
发布时间:2021-12-07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期,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1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暨高端学术会议: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李志远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现将观点摘录如下: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环境面临严重调整,疫情肆虐下全球价值链运行出现严重断层、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掀起逆全球化浪潮、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协定陷入僵局。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是否与价值链联系有关?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关于全球价值链的讨论。通过测算进口距离,近20年来,进口距离增长有限,稳定在4800km左右,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十分有限。另外,现有的国际贸易状态下实际进口距离持续显著低于理想进口距离,距离在贸易中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当前的“全球价值链”实际上是一个区域性的价值链,中间品的区域性特征最为强烈。
第二,价值链联系与国家间经济贸易之间的关系。关系证据表明中间品进口距离越远,一国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伙伴国之间的距离就越远。由于自由贸易协定带来了大幅度的关税减免,价值链联系对我国经济贸易联系,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的联系,中间有非常强的关系。至少在进口关税这一国际贸易障碍上可以看到,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优惠非常大。
第三,区域性“全球价值链”与贸易政策重构。根据分析结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首先,国家的关税设定将考虑区域性“全球价值链”,而不再局限于最终产品的来源国。其次,区域性“全球价值链”也影响非关税贸易壁垒(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等)。最后,国家产业政策考虑可能影响价值链相关贸易政策设定。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当前全球价值链距离真正理想化全球价值链还有比较远的距离。在这一点基础上讲,国家与国家之间深入发展价值链联系,特别是跟各种国家之间价值链联系,对于促进两个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有很大的好处。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