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经验与思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审议通过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时代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是引领“双区”建设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抓手,对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广东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广深‘双城联动’:理论、机制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于2021年9月11日召开,由中山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承办)的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逯建教授在研讨会上作精彩报告。现将观点摘录如下:




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特点。第一,成渝双城同处四川盆地,同根同源,共享巴蜀文化;第二,在重庆1997年转为直辖市之前,成都和重庆都是原四川省经济的经济双子星,有大量西迁和三线建设企业,承担了国家很多重要军事、科研任务;第三,双方水系发达,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的汇水口,成都是岷江上游的平原城市,水系交通便利,尤其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和重庆直辖后中央的政策支持,都为双城经济圈带来了巨大活力;第四,双方都是西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借助中欧班列发展陆路贸易,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成渝双城”历年的经济走势。双城经济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双城合作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跨省的“边界效应”,成渝双城在经济上都具备中心城市的特征,但是从链接两地的铁路来看,中间缺乏可以支撑的节点城市,铁路沿线的几个城市发展水平较成渝双城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承接两地经济发展;第二,双城之间跨省行政成本巨大,如何解决双城跨省行政成本巨大的问题,仍需两地协调、沟通;第三,从双城的产业和优势产业来看,双城的竞争可能还是大于合作,双城出于各自利益,合作的意愿可能不会太明显。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举措。第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断头路;第二,川渝毗邻区域共建工业园区;第三,推动行政管理同城化,在公积金、保、涉税事项等推行跨省认定;第四,鼓励成渝双城联合申报国家大型项目。

四、“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的问题。第一,双城缺乏明确的主导特色产业,产业特征不明显;第二,缺乏总部经济及具有全国性行业优势的企业;第三,明星制造型企业对经济的影响过大,地方对明星企业的依赖过高;第四,人才缺乏,双方政府服务意识虽然较强,但是政府、企业主动改革的意识并不明确。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