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刊登毛艳华院长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合作互鉴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2-03-10
2022年3月8日,《羊城晚报》A4版面“聚焦2022全国两会”刊登了与《现代快报》和《澎湃》新闻联袂推出的特别报道——《大湾区对话长三角 强强联手 奋楫共进》。毛艳华院长接受采访并发表了观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都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应合作互鉴,更好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毛艳华院长观点摘录如下:
合作互鉴 更好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都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在重塑国内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两者“强强联手”意义深远。这两个区域是国内城市化、市场化水平很高的区域,两者携手将有利于探索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要让两地创新要素流动起来
毛艳华表示,在产业协同方面,大湾区的产业分工协作水平高,产业集群较为发达,充分发挥大湾区内地九市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优势,深化跨地域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协同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攻克“卡脖子”的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而且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国内许多链主企业都集聚在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要让两地强强联合,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要更好地推动两地的市场一体化。最重要的前提,则是让两地的创新要素流动起来,鼓励和支持两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毛艳华表示,两地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体系的共建,加强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共建等。
携手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毛艳华表示,大湾区有着独一无二的创新优势,“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大湾区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很高。比如我们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能力水平位居全球第二。相比内地其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国际化和开放性。”毛艳华表示,近年来,大湾区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产权保护等方面,实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培育。
毛艳华指出,长三角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与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等。在他看来,大湾区和长三角可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共同探索,开展科研机构之间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核心技术创新的攻关等,让创新资源强强联合。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实习生 陈珞
(作者毛艳华系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