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兵: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一带一路”中欧贸易
发布时间:2021-12-03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期,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1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暨高端学术会议: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现将观点摘录如下:
当前全球价值链体系处于重构之中,一方面有短期的疫情冲击影响,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的结构性特征也存在着中长期的变化态势。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在几个层面上的结构性特征,与21世纪初稳定运行状态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并非简单的价值链规模扩张或者萎缩,也不是简单的地理空间结构的变化,而是包括全球价值链规模、地理空间结构、产品结构、价值链内容等多方面的变化。
疫情的冲击,在某些方面催化了上述变化。未来全球价值链可能会有阶段性收缩,但是更突出的变化将是结构性变化,比如区域化或者区块化,以及各个国家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这些变化都可能对全球价值链体系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然,即便在价值链区域化的条件下,区域之间也还是会继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
欧洲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端点,同时也是中国高水平开放合作非常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对于广东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欧洲正在推进其产业向气侯中立和数字化转型,欧洲提出的新产业战略目标,强调提升全球竞争力和战略自主性,这可能影响到未来中欧基于价值链的分工合作的具体内容。从中欧贸易发展历程来看,进入21世纪后,基于价值链的贸易在中欧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9年中欧贸易产品结构中,基于价值链分工的机械运输设备类贸易占总贸易额55%左右,位列第一,原本中欧贸易中占有最大比例的纺织品贸易已经退居第二,而且跟机械运输设备类贸易相比,规模上差了很多。未来中欧贸易也将仍然以基于价值链分工的贸易为主。
疫情冲击下,中欧班列快速增长,中国与欧洲双向出口均恢复性增长,贸易摩擦环境下,欧洲有作为中国替代性贸易伙伴的倾向,中欧贸易未来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中欧价值链贸易既有巨大空间,可能也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比如欧洲对全球竞争力的重视,对于战略自主性的重视,是否会进一步影响欧洲对华贸易及投资政策,欧洲对于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气侯中立、碳中和等领域的重视,对于整个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和分工内容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考虑的重要问题。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