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容欣:中国产业园区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1-08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中亚和东盟先后提出与世界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相关体制机制,深化同各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也为我国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各方面都注入了强大动力。2023年6月1日下午,“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10月17-18日,第三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区域所技术总监、前海分院副院长刘容欣就“中国产业园区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享。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区域所技术总监、前海分院副院长刘容欣6月1日在广州举办的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开放合作30人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2023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
中国经济特区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国际经验表明,经济特区有助于加速欠发达经济体的工业化、经济多元化与城市化进程。经济特区作为集成工业制造、商贸物流、生活与生产配套的集聚区,通过特定区域的优惠政策保障,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引入资金、导入产能、集聚人才、吸收技术。深圳特区经验的传播使得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前来学习借鉴。对照4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洲、亚洲众多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不成功的试验后,他们对中国的发展经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经济特区发展模式“走出去”,实际上是在“一带一路”传播我们中国的软实力。
编辑:程雪琳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