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兵:国际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中亚和东盟先后提出与世界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相关体制机制,深化同各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也为我国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各方面都注入了强大动力。2023年6月1日下午,“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10月17-18日,第三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教授发表主旨演讲,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教授6月1日在广州举办的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开放合作30人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2023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


“一带一路”能够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与国际公共产品过去的供需发展变化和路径有一定的关系。从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角度上看,国际公共产品出现和整个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格局、国际政治格局密切相关;从供给角度看,国际公共产品存在缺位现象,因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已经形成涵盖全球区域和国家多层次的治理体系,但是这种成本和受益主体不确定性也导致具有外部性的公共品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因此,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我国自身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建设,即一是互联互通和参与规则制定能力建设,二是产业合作和全球投资能力的建设,三是开放经济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按照“一带一路”和平发展倡议的理念、“一带一路”的丝路精神,我国定会在国际公共产品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程雪琳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