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斌:双循环经济增长和中国全球价值链的参与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期,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1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暨高端学术会议: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东南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邱斌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现将观点摘录如下:



第一,全球价值链一直以来都呈现碎片化状态。世界各国在参与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亚洲、北美和欧洲三大区域价值链,2019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呈现了全球价值链的网络结构,其中美国和德国分别占据北美价值链和欧洲价值链的中心位置,中国在亚洲价值链内部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其制造业价值链中心度已攀升至亚洲第一,服务业价值链中心度位居亚洲第二,仅次于新加坡。

第二,特朗普关税和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价值链更加碎片化。邱斌教授的合作研究表明,特朗普关税的征收没能实现其制造业回流的最初目的,反而使得贸易网络向中美之外的第三国转移。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冲击,世界主要出口在短期内显著下降,但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迅速反弹。以特朗普关税和新冠疫情为代表的外部冲击可能促使全球价值链进一步碎片化。

第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变得更加重要,本土市场效应的作用越发明显。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内需驱动模式,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的64%逐渐下降到2017年的31%、2018年的32%左右。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以内需为主,对外贸易依存度在30%左右,德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其对外贸依存度一直维持在90%左右。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应该更加注重本土超大规模市场的构建和本土市场效应的发挥,围绕本土市场塑造出口动能。

第四,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跨国家、跨行业和(大国内部)跨区域的全球价值链碎片化。以当下的汽车芯片断供为例,不同行业价值链碎片化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风险扩散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将来不管是国家之间、产业之间还是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内部区域之间,都会出现更多碎片化的价值链。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