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易明:区域间经济合作发展的理性—深港启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审议通过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时代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是引领“双区”建设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抓手,对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广东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广深‘双城联动’:理论、机制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于2021年9月11日召开,由中山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承办)的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在研讨会上作精彩报告。现将观点摘录如下:




一、珠三角和香港的合作发展的两个基本事实。一方面,深圳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均直接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的“三来一补”启动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经济形成,深圳发展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的快速成发展与顺利转型,也离不开其与珠三角腹地和整个内地的密切关系,香港经济也同样深深渗透了“内地因素的”影响。

二、以深港为样板的基本假设。第一,深圳河两岸的深圳和香港经济体量大;第二,深圳和香港两地的经济增长奇迹;第三,深圳和香港两地的经济奇迹起步于港深两地的合作。从1979年,蛇口工业区引进的第一家港资企业,到深港两地间人流、资金、物流从单向性的流动向双向性、互动性转换,两地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三、深港如何能够成为合作样板?第一,发展水平显著差异,形成纵向分工;第二,“帕累托改进式”制度条件,深港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大幅度地提升了两地的总体福利水平,其合作效率是市场过程的必然结果;第三,深港经济合作是两地要素禀赋条件存在差异的结果,是市场力量驱动的合作过程;第四,经济增长极辐射效应随着空间距离递减,相邻的空间距离优势带来的效应。

四、深港样板的几点启示。足够优惠的政策与便利条件;有效的合作空间载体;针对性强的合作对象;合适的合作内容。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