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松: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方案的比较研究——自贸协定、技术进步与扩大内需
发布时间:2021-12-08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期,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1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暨高端学术会议: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王孝松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现将观点摘录如下: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发达国家谋求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愿望和主张、RCEP正式签署等背景下,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如何缓解外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来源于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开始,不断贸易摩擦升级,中美双方加重关税。从2019年到现在,美国在中国的贸易伙伴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东盟、欧盟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由于美国的贸易地位不断下降,第一阶段协议落实非常不利,未来中美之间的博弈仍然非常严峻。今年4月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2021年贸易政策议程和2020年度报告,里面有9项重点政策,其中8项是一般性问题,如何扩大开放、扩大市场等等,但是有一项是针对中国的,现在美国在贸易领域仍然把中国当作非常重要的竞争对手和打压的对象。
我们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进行模拟,考察了加入自贸协定、技术进步与扩大内需等方案的效应,旨在探究如何在对外开放的进程当中克服不利的因素,使对外开放获得更好发展。通过对不同情境下不同方案的研究发现,签署RCEP之后,由于贸易创造效应,贸易摩擦导致的进出口下降幅度会有明显的收窄,这种新型的自贸协定对不利外部冲击有一定的缓冲和抵消作用。未来如果加入CPTPP,我国GDP降幅可能进一步收窄,但对进出口的促进效应略低于RCEP。而技术进步对贸易摩擦的缓解效应最为明显,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1%,中国GDP可以有0.6个百分点的提升;如果TFP提升5%,则对GDP的提升作用非常可观。
因此,从长期来看,发展科技、掌握核心技术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根本举措,重点在于加强基础性研发投入。从中期来看,积极参与新型自由贸易协定,力争主导全球贸易规则。现在提出加入CPTPP,彰显了我们进一步扩大扩放,由简单的商品和要素开放,转向规则开放、制度开放的决心。从短期来看,中国各界要积极促进消费,打通“双循环”的关键堵点。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