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一带一路”内外双循环与海南自贸港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期,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1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暨高端学术会议: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一带一路’开放合作”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李世杰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现将观点摘录如下:



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中国面对当前复杂国内外形势,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做出重大战略的创举。我们认为立足国内大循环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双循环的逻辑与中国经济嵌入全球经济链,存在着对内对外两条实现路径:对外路径是依托中国和很多国家所签署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富有成效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与经贸规则重塑;同时依托我们2013年以来设立的21个自贸试验区,从沿海到沿边到内陆主要经济大省设立的网络式自由贸易试验区,集中解决通过制度创新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断汇聚市场主体、集聚国际资本要素,并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贸易畅通的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内路径,则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是通过对内改革方式,让中国在双循环模式下,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去。

海南自由贸易港则兼具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条路径,是国内以开放倒逼改革的试验田,主要的任务是通过“一线放开、二线管制”的制度架构,在国内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全方位、全领域对外开放的特别关税区域。特别地,自由贸易港和自贸试验区存在着重大区别在于“境内关内”还是“境内关外”——自贸试验区往往是依托若干个海关监管区开展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其边界是模糊的,是行政区划边界而非海关边界;而自由贸易港基本上是按照“境内关外”来设置的;无疑,从本质属性上看,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设计更接近于国际上通行的“自由区”或者“自贸区”概念(当然还存在差异,例如按国际惯例自贸区内是没有常住人口的);国内很多人对于“自贸试验区”与“自贸区”不加区分,是容易误导国际投资主体,并容易形成对中国开放战略的误判。

重点要说明的是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关系,两者都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重大战略,它们的关系是互相支撑、联动发展,不存在让海南自贸港在未来替代香港的意图。从制度设计中可以看到,海南自贸港的部分制度设计是希望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依托“海南原产”模式,使海南自贸港成为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重要接口,打造中国自己的“经贸朋友圈”。

海南自贸港当前还有很多开放层面的探索,正逐步实现重点商品、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先行落地自贸港部分政策,过渡期实行生产设备负面清单、交通工具正面清单、辅料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封关以后,98%以上的商品在海南有望实现零关税(关税为零,增值税和消费税也为零),这种贸易自由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编辑:陈多多
审核:李兵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