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18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中亚和东盟先后提出与世界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相关体制机制,深化同各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也为我国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各方面都注入了强大动力。2023年6月1日下午,“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发表了“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6月1日在广州举办的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开放合作30人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2023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
首先,从经济走廊的内涵与发展阶段来看,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经济走廊为不同经济节点或枢纽、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提供了联系渠道,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
其次,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在过去十年间,西方一方面进行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全球价值链重塑表现为价值链在缩短以及价值链的本地化和区域化两点。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正在利用这种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推进“去中国化”,在供应链层面去中国化。从特朗普时期的对华“全面脱钩”,到拜登时期的“选择性脱钩”,到最近一个词叫“去风险”,实际上核心的目标一样,就是“去中国化”。与此同时,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推进制造业回流,包括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和盟友外包,等等。总之,这一系列措施都是试图在供应链层面“去中国化”,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最后,构建区域价值链是深化经济走廊建设的方向。应对价值链缩短的冲击,中国可以利用价值链重塑的本地化、区域化发展趋势,在新发展格局加快成为全球最大的最终消费市场,为构建以中国为主的区域价值链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走廊最核心的亚洲地区,深化经济走廊建设带动区域产业链升级,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奠定微观基础。
编辑:程雪琳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