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中亚和东盟先后提出与世界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完善共建“一带一路”相关体制机制,深化同各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也为我国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各方面都注入了强大动力。2023年6月1日下午,“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10月17-18日,第三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3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之“开放合作30人论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专家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刘青教授报告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沿线国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证了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十年来“一带一路”的“共享”理念正在成为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刘青教授6月1日在广州举办的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开放合作30人论坛”发表主旨演讲(2023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


从基本逻辑与实现机制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有非常领先的地位,通过“一带一路”的“五通”渠道来影响到沿线国家并受益。具体表现为“政策沟通”带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政策在沿线国家的应用要的机制,“贸易畅通”形成了共建国家在人工智能投资的规模经济效应,“资金融通”降低了沿线国家使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民心相通”可能把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领先理念传达到相应的沿线国家。

计量方法和实证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与非沿线国家相比,共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明显地领先非沿线国家,证实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确带动了沿线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应用。

另外,异质性分析也发现,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受益最大,基逻辑在于贸易投资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共享;“一带一路”沿线的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都受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非常正面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这些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沿线国家从中国、日本、韩国更多地进口工业机器人,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亚洲、对中日韩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正面促进效果。

在政策建议上,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新工业革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上的协作,有利于沿线国家共享新工业革命的机遇。



编辑:程雪琳
审核发布: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