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斌:服务经济集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门户城市能级提升
发布时间:2024-12-30
12月2日至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主题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作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4日下午,“读懂广州”平行研讨会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围绕“中心型世界城市: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强化综合性门户能级”主题,境内外智库专家、知名高校学者、知名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境外驻穗商务代表等深入研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广州世界城市的发展动力、挑战与机遇、大湾区角色和具体路径与政策建议。平行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近期,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24“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读懂广州”平行研讨会专家主旨演讲的精彩观点,欢迎关注。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斌在“读懂广州”平行研讨会上发表了精彩主旨演讲。现将观点摘录如下: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斌主旨演讲
服务经济集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门户城市能级提升
服务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其集聚效应能够显著提升门户城市的经济能级、创新能力和全球话语权。经济层面,服务经济吸引高端产业与资本,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的经济韧性;创新层面,服务经济通过知识外溢、资源整合与人才聚集,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全球层面,服务经济加强门户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巩固其在国际网络中的地位。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服务经济集聚的支持。报告以熊彼特创新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服务经济通过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知识溢出的机制,推动企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关键,其高附加值特性和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
在典型案例分析中,纽约凭借金融业的全球领导地位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影响力,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代表城市;伦敦则通过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创意经济的高度集聚,展示了多极化城市规划的成功实践;新加坡以金融服务和数字经济双轮驱动,在东南亚区域中脱颖而出;上海则通过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与跨境贸易的结合,实现了服务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案例共同表明,服务经济的成功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集聚效应的发挥。
在国内,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城市群均展现了各自的优势并存在不同的挑战。其中,京津冀依托北京的高端服务业和创新能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服务经济一体化水平全国领先,但与纽约和伦敦相比,国际化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借助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各自优势形成服务业互补格局,但服务经济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有待深化和加强。上述三大城市群的实践凸显了服务经济集聚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需要各都市圈及其增长极城市进一步作战略性规划和有效提升。
报告进一步提出,通过推动高端服务业出口、加强服务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以及构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经济、创新和全球能级。此外,还建议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鼓励高端服务出口,推动跨境数据流通与服务贸易制度创新。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中国打造世界级双向开放枢纽,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提升广州作为门户城市的能级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推动高端服务业出口,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能级。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门户城市之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极,应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加强服务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提升创新能级。广州作为创新型城市,需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在金融、信息技术、法律、商业咨询等领域。同时,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尤为关键。当前,尽管广州的其他高校和境外高校在办学成效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原创性研究和技术转化的能力依然有待加强。广州应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鼓励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支持。
最后,广州应积极构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提升全球能级。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门户城市之一,应加快跨境服务贸易和数据流通的制度创新,增强全球话语权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服务经济中的地位。
编辑:陈倩怡
审核发布:毛艳华